剧场舞台灯光设计 二维码
定义及功能 剧院是指特定的、由永久性的建筑体构成的表演场所,专门用来表演戏剧、话剧、歌剧、歌舞、曲艺、音乐等文娱的场所,现在的剧院也兼有放映电影的功能。剧场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1、进行表演的地方——舞台或其他形式的表演空间;2、观看演出的地方——观众席;3、其他附属演出空间——演出人员休息、换装的地方。n舞台演出要构成具有声、光、色、形等多维因素的视觉和听觉的创意空间,并随着时间,以及情节、场景的转换而延续发展。 设计前了解的事项 1、舞台根据演出场景的特点以及剧场等演出环境中发现可以利用客观条件进行灯光设计。n2、剧场、剧院等演出空间的状况及空间环境:n调查了解剧场,测量绘制或索取演出环境空间的平面图、剖面图资料,剧场台口的高度、宽度、舞台深度的数据和比例尺单位。n*设备状况:吊杆的数量长度、排列间距、顺序编号、平面位置等。n*用电负荷:主干线额定负载容量、支线回路的额定负载容量等。 布光知识 A 布光基础——静态人物布光的四要素 1)主光:以主题和视点需要确定主光方向,主光强于其它光,使用聚光灯等硬光照明。 2)辅助光:是对主光的辅助和补充,起修饰作用。以软光灯照明模拟自然环境的反射光。 3)逆光:在主光基础上加光。可强于主光,也可低于主光而强于辅助光,起装饰造型作用。 4)光比:型体对各方受光的明暗比例。可根据创作需求作光比调整,从而获得理想的效果。 布光知识 B 投光实验投射位置与受光效果 1)正前上方——安定,自然感,面光。 2)前斜上方——立体,有生气,耳光。 3)正前水平——平淡,表情淡化,平射追光。 4)正前下方——异常,不安感,脚光及低角度投光。 5)正上方向——形象失真,无表情,顶排光及顶部投光。 6)正侧上方——对比强烈,阴阳脸,侧天桥及顶侧投光。 7)正侧水平——强硬,冷酷感,侧流动灯及平侧光。 8)正后上方——轮廓鲜明,装饰感,顶排逆光及顶逆光。 投射位置与视觉印象 泛光排灯:舞台整体均匀的照明,画景幕的照明,效果分散而匀称。 1)脚光地排:模拟自然地面反射光,近距离描写演员,但天幕乱影较多。 2)泛光排灯与脚光地排:演区,天幕得到均匀照明,清描淡写,立体感不足。 3)天排灯:均匀渲染天幕的上半部及色彩变化。 4)地排灯:天幕下半部的明暗色彩变化:日出日落时的剪影效果描写等。 5)天地排灯:上下部同一色光时,可获均匀背景照明。可表现昼夜朝幕等 场景。 6)泛光排灯、脚光、天地排光:消除了杂影,高调淡化效果,人物的主次关系不分明。 7)顶排灯:自舞台上方投射,被投形象表现突出,色光效果更为艳丽。 8)泛光排灯、脚光、天地排、顶排灯:观众视线更为集中,人物造型光不足。 9)舞台流动灯:可增强人物景物的立体感,但台面常出现影子。n 10)面光照明:自观众席上方约45度角投向舞台,模拟自然光效果。 11)耳光照明:自舞台前两侧投出,增强演员的立体感效果。 投射位置与视觉印象 泛光排灯+脚光+天地排+面光+耳光:在获得充足的亮度时要注意色调关系。 泛光排灯、脚光、天地排、顶排、流动、面光、耳光:通常采用较多的照明方式。比较周全的方位的投光,根据演出实际需要,通过调光手段,从而获得理想的立体空间效果。 追光:通常设置于观众席后方或所需位置时局部空间照明,如人物半、全身。 地排、顶排、面光、流动、追光等:通过调光处理表现立体感获得有创意的环境氛围。 天地排蓝色、顶排白光、及浅蓝、流动白光:天地排蓝色光造成整体色调,顶排蓝光铺满舞台,其中三台聚光灯分别强调三个局部人物造型,一台流动灯强调圆球形后景。 地排灯绿色、蓝色、顶排灯白和蓝色、流动灯浅紫色:天幕由下向上形成蓝色到深蓝色过渡,顶排灯蓝色铺满台面,顶排单灯白色压光后投向人物,两侧流动浅紫光补充舞台中部,形成冷色调的柔和的对比色氛围。
文章分类:
舞台技术
|